根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報告顯示,我國心源性猝死人數每年高達約54萬,平均每天1500人死于心臟驟停,相當于每分鐘就有1個人猝死,位居全球各國之首。原來,猝死真的離我們很近很近!心肺復蘇術簡稱CPR,是針對驟停的心臟和呼吸采取的急救措施,目的是恢復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環。而心臟驟停患者的黃金搶救時間是4分鐘以內,每拖延一分鐘,患者的的生存幾率就會下降10%。因此在進行心肺復蘇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時間就是生命”,及早進行心肺復蘇術,是挽救心跳驟停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搶救生命,人人有責。”人人具備急救知識并參與其中,盡早識別呼救、盡早心肺復蘇,共同守護生命。在現場搶救無數個不該早逝的生命,使他們重新回歸家庭、回歸社會,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去享受這個世界的美好。讓心臟復蘇的普及率成為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征。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主任醫師敖虎山通過委員通道呼吁全民重視心肺復蘇學習、政府重視AED(自動體外除顫器)配置,并將每年的1月20日設為國家急救日。
遇到有人心跳驟停時,心肺復蘇是在專業救護人員到達之前,延續患者生命最重要的方法。但按壓胸口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要做到規范操作并不簡單。以下為遇到“猝死”患者時,進行救助的正確方式:
第一步:撥打急救電話120,說明情況和所處的位置。
第二步:施救者兩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雙肘關節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壓,下壓深度為5厘米~6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壓力,讓胸廓自行復位。如此有節奏地反復進行,頻率為每分鐘100次~120次。
第三步:將患者下頜抬起,頭部后仰,開通氣道。每做30次胸外心臟按壓,交替進行2次人工呼吸。
第四步:現場如有AED,胸外心臟按壓之后,立即配合使用AED,按照語音提示操作,提高患者搶救的成功率。
我個人覺得因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等各種原因造成人們猝死的數量逐年上升,其中尤以心臟、呼吸驟停導致的猝死居多。主要原因是心臟、呼吸驟停需要現場立即開展救治,而現場人員往往缺乏心肺復蘇術等現場救治技能,等拖延至醫院救治往往令人惋惜的事情已經發生,所以有必要在我市人民群眾中廣泛推廣普及心肺復蘇術等簡單的現場急救技術。
再者多部門合作,以紅十字會和急救中心為主,社區衛生站協助的形式在我市人民群眾中廣泛開展急救知識培訓。主要采取教師示范、現場演練的培訓方式,這種方式具備很好的參與性、實踐性,非常有利于學習者掌握所學技能。同時在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上宣傳、普及、推廣,強化公眾急救意識、普及急救知識。